承德驴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正文

柳斌杰:改革開放30年給新聞出版業帶來什么

2008-03-03 09:43 來源:新華網 責編:張奕波

商報記者: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和2008年元旦獻辭中都講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這里把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講得非常透徹了。您怎樣評價改革開放30年對中國出版事業的作用和意義?

柳斌杰:錦濤同志對改革開放偉大意義和作用的評價非常深刻,也非常準確。改革開放不僅對整個中國命運具有“歷史性”、“抉擇性”意義,對中國出版業同樣具有“歷史性”和“抉擇性”意義;叵“文革”時期出版業的情況不難得出結論:沒有30年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出版業今天這樣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局面,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對國際出版格局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但是,總結30年出版業的改革發展是一個大題目,也是一篇大文章,不是幾句話就能講清的。我在不久以前也談到過改革給出版業帶來六個方面的變化:一是解放思想轉變了工作思路;二是改革開放發展了文化生產力;三是創新體制營造了新的市場機制;四是實現了政府從辦出版向管出版的轉變;五是公共文化服務得到了加強;六是中國出版業正在走向世界。這是我們現在都能看得到的變化,可以給改革意義的深層次總結提供一個線索。

如果只用幾個具體數字說明,那應該很簡單,比如說到產業結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的出版社從105個發展到573個,增加4.5倍;報紙從186種,增加到1938種,增加9.6倍;期刊從930種,增加到9468種,增加9.2倍;說到圖書產品,從1.5萬種增加到23萬種,增加14.5倍;印數從37億冊增加到64億冊,增加0.73倍;出版系統利潤,從3.23億元增加到46.49億元,增加13.4倍。這些數字足以說明出版業3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總結30年,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還要探討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對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驗進行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總結,對新聞出版業今后的發展將產生重要意義。這也是我們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在紀念新聞出版業改革開放30年之際,我希望整個行業都來參與思考和討論,以便深化全行業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因為出版業具有意識形態特殊性,既要確保正確輿論導向,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又要推進出版業體制改革,這就使改革增加了難度,加大了成本,也無疑延緩了時間。

商報記者:如果只請您講一點,您認為出版業改革開放30年,您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柳斌杰:我認為是過程艱難、任務艱巨。出版業的改革是在整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大潮中被動進入的,實質性的改革是十六大以后才開始的,而且難度極大。由于出版業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使得出版業改革更加艱難,而且是漸進式的,同經濟社會改革拉開了一定的距離,比教育、衛生、體育、科技等改革都晚了許多年,從這就能看出難度來。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1978年開始的,是從農村“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開始的。當時的改革首當其沖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雙包”挑戰的是農村集體經濟體制。不久,人民公社解體,農業改革一步到位。但是,出版社的改革當時不敢觸及體制,只是在經營方式上提出過“立足本省、面向全國”、“地方化、群眾化、通俗化”一類改進方向,批辦了一些出版單位,有了量的擴張。這僅僅是出版范圍的改變,出版方式的改良,并沒有牽動出版社體制。后來發行業開始連續推進“一主三多一少”、“三放一聯”、“三建二轉一加強”、“承包責任制”、“目標責任制”等改革探索,1992年以后發行業的零售向民營資本開放、組建出版發行集團,在性質不變條件下謀求更大發展。但與同一時期其他領域改革的深度相比有一定差距。

這是因為出版業具有意識形態特殊性,既要確保正確輿論導向,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又要推進出版業體制改革,這就使改革增加了難度,加大了成本,也無疑延緩了時間。像改革初期新華書店權力的放放收收,發行渠道的開開合合,出版社協作出版、自費出版、民營書業的起起落落,都是在探索中試驗,為改革付出代價在所難免。

在其他經濟領域,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了資本的多元化整合。1990年代就解決了“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問題,社會主義的旗幟上有了市場經濟,兼并、重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成為合法的市場活動。很多著名品牌都是民營、私營、合資企業創造的,不少非國有企業進入500強,有的成為上市公司。通過改革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國有企業煥發活力,大都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造,或者上市融資,資本實力、生產能力、競爭能力都大大提高。而出版業在這方面則有“滯后”之感,大多數還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中運行,市場主體、競爭能力尚未形成。

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我們從出版業特殊性出發,努力尋求加快出版業改革的辦法和途徑,使今后的改革之路走得更順、更快、更好。改革開放30年了,如果我們還搞計劃經濟那一套,連跨地區、跨媒體經營都解決不了,實在無法交待。

出版業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是最近5年的事情。十六大以后,我國加快了改革步伐,黨中央作出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也給新聞出版業體制機制的改革帶來機遇。

商報記者:改革發展30年,這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受內外環境影響,也有自身發展規律,各個階段發展并不均衡。有時曲折徘徊,需要政府助推;有時過快過熱,需要宏觀調控。就出版業而言,您認為發展最快的時期是哪一段?

柳斌杰:出版業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是最近5年的事情。

為什么是這5年?大的前提說,是十六大以后,我國加快了改革步伐,黨中央作出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也給新聞出版業體制機制的改革帶來機會。當然就出版業而言,我想也像萬事萬物一樣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前面我說過,由于出版業的特殊性,為改革付出的代價超過其他行業,但是代價也是學費,我們從曲折徘徊中可能學到順利情況下學不到的東西。錦濤總書記講,我們黨在改革發展中堅持了十個“結合”,其中第四個結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對出版業而言,就是如何將堅持正確健康的輿論導向與解放出版生產力結合起來。還有第八個結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高度珍惜獨立自主權利,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出版業而言,就是在全球出版激烈競爭環境中,既堅持中國特色新聞出版的發展道路,決不“受制于人”,又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魅力和影響力。我覺得我們在這些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成功的經驗,積蓄了相當豐富的能量,只等擇時而發。

分享到: 下一篇:黑龍江大學三選題進入國家重點出版規劃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