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114】訊:某上市出版機構發布公告稱:隨著圖書市場整體定價的上漲,公司自有版權圖書依據版權、印刷等成本,對部分書籍進行了價格的調整。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有多家出版機構悄悄邁出了圖書調價的腳步。而這次公開宣告,等于是把圖書市場迎來新一輪漲價潮這件事推上了臺面,書價也由此再次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該上市出版機構此番調價的幅度不算小,總體漲幅在50%左右——如原來30元左右的虛構類文學圖書此次提高到40元至50元,20元左右的則提高到30元左右。另一家出版社也已經陸續將暢銷品類圖書的價格提升了50%左右,而且今年內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快提價的速度。
加入到這一輪圖書調價陣容中的,大部分是以出版文學、社科、少兒類暢銷書為主業的大眾類圖書出版社。其實,此類圖書近年來一直處于上浮狀態,新書的平均定價已由2012年、2013年時的50元左右達到了現在的75元左右。而受眾群體比較固定、銷售也偏于穩定的專業類圖書和定價受到政府宏觀調控的教材教輔類圖書,受這次調價潮的影響就相對較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調價行動中動作較大的幾家都是上市公司。
引發圖書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在業內可以說毫無爭議,當然是紙價上漲。不過,即便漲幅50%,相比中國消費市場整體水平,書價依然算不上高。相關數據顯示,雖然國內圖書價格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成倍增長,但增幅基本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速度持平,甚至還要略低。如1989年至今近30年間,中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了約17倍,而單冊圖書平均價格的增長倍數僅為11倍。近年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4年同比增長28.79%,同期的圖書平均定價則只增長了7.52%。
可為什么人們還是覺得現在的書價高呢?從有關機構這幾年發布的各類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主要在于中國讀者的圖書心理價位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比如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年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在購買力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國民能夠接受一本200頁左右的文學類簡裝書的平均價格自2010年以來一直在15元左右的低位徘徊;甚至有時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如2015年的14.39元就比2014年的16.01元減少了1.62元。
業內人士指出,讀者的這一心理往往是簡單地將當下的書價與數十年前相比而簡單得出書價過高、上漲過快的結論,卻忽視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等因素,也忽視了定價過低、出版機構無利可圖則會影響高質量圖書的繼續推出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