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驴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文化頻道> 文化> 正文

民間千年蔡倫造紙術亟待搶救

2010-10-10 15:02 來源:湖南廣播電視報 蔣偉 責編:張健

摘要:
“北張村,不能流逝的文化 “現在村里40歲以下的人都不會造紙了,如果沒有支持和保護,再過十年,這種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肯定會消失!睆埛陮W老人說話間透露著無奈與傷感,抽著旱煙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不要讓先人的遺產,在我們這一代手里丟了!”這位68歲的老者是陜西北張村為數不多的傳統蔡倫造紙術的固守者,他一輩子造紙,是北張村公認為造紙手藝最高的紙匠。

  【CPP114】訊:北張村,不能流逝的文化

  “現在村里40歲以下的人都不會造紙了,如果沒有支持和保護,再過十年,這種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肯定會消失。”張逢學老人說話間透露著無奈與傷感,抽著旱煙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不要讓先人的遺產,在我們這一代手里丟了啊!”
 

  這位68歲的老者是陜西北張村為數不多的傳統蔡倫造紙術的固守者,他一輩子造紙,是北張村公認為造紙手藝最高的紙匠。
 

  一千多年來,這種古老的造紙術在北張村世代相傳,今年5月,這項造紙術被確定為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然而此時,北張村的這一古老造紙術已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6月9日,是中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本報特派記者赴陜西西安長安區——北張村蔡倫造紙工藝的核心區域。
 

  記者探訪 北張村蔡倫造紙術瀕臨失傳

  北張村位于西安市東南的長安區興隆鄉,距離市區約30多公里,是秦嶺北麓灃河邊上的一個村落。
 

  北張村一帶的造紙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蔡倫時期,到了唐朝,因為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這里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紙張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
 

  解放前,北張村手工造的白麻紙曾風行延安,解放區和西安地區的報紙大量使用這里出產的紙;“人民公社”時期,灃河邊的北張村幾乎家家造紙,公社將工匠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由供銷社統一銷售用作包裝紙。
 

  6月5日,記者探訪紙村。墻壁上貼曬的濕紙是北張村最獨特的風景,循著曬紙,走進馬松勝家的后院,恍惚間似乎闖進了1000多年前的古人造紙的勞作現場——簡易古樸的木質工具、裝紙漿的石槽、盛穰的石臼。
 

  57歲的馬松勝站在石槽邊齊腰深的坑里,用竹簾熟練地從紙漿槽中不斷“撈”出白色的濕紙,壘成堆壓出水分后,由媳婦搬到墻根一張張貼上去晾干。
 

  馬松勝每天要干近10個小時,一天下來,一家四口頂多能賺三四十塊錢。由于現代造紙工廠的沖擊,現在北張村的手工造紙作坊為了減少成本,造紙的原料改用木漿制的廢紙代替枸樹穰,廢紙大多是從印刷廠收購來的邊角料,用廢紙漿簡易方便、成本很小,穰反倒成了一種配料。這種“回收紙”現在大多用作陜南農村廉價的“燒紙”,因為吸水性好也可作為醫院產房的吸水紙,質量好的、用來畫畫的白麻紙現在很少有人買了。
 

  當先進的造紙機器以每分鐘900米8米多寬的速度在生產線上出紙時,北張村的紙匠依然年復一年地重復著這些延續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紙工序,每天大約能造出十三四刀紙(100張/刀)。在現代化機器造紙的沖擊下,傳統手工紙的市場急劇萎縮,北張村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術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現在北張村僅剩6戶手工作坊。“家里人均只有三分地,地里的收成僅夠家里人的口糧,所以手工造紙便成了家里收入的頂梁柱。40歲以下的都幾乎不造紙了,現在的年輕人都嫌手工造紙累、枯燥、賺的錢少,都到城里打工了。”馬松勝告訴記者。
 

  村頭還有個廢棄的打漿作坊,這是過去全村人打紙漿的地方,現在村子里造紙的人少了場地也就廢棄了。如今,北張村的幾戶造紙作坊只能到隔壁的賀家村去用打飼料的機器打紙漿。張逢學老人告訴我們,北張村沿著灃河邊一帶過去都造紙,賀家村也是,但現在,賀家村只剩下了村頭一塊記錄造紙歷史的牌坊。年輕一輩都不想干這種又苦又累還賺不了大錢的活,都到城里打工去了;至于孫輩,老人也沒有讓他們學這種“沒前途”的傳統手藝,村民們都只想讓自己的娃好好學習,將來“出去做大事”。如此一來,北張村造紙工藝的傳承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讓北張村的紙匠們更尷尬的是,隨著對白麻紙需求的急劇萎縮和手工作坊的減少,過去天天見到的“穰商”現在三年都很難見到一次。工具和原料的短缺、市場的萎縮、工藝傳承的后繼無人,都預示著這種在北張村傳承了一千多年的蔡倫造紙工藝將瀕臨失傳的尷尬境地。在北張村家家戶戶門口,隨處可見一些被丟棄的石碾、石臼,他們都已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或許若干年后北張村也會只剩下一個介紹“紙村”歷史的牌坊……
 

  輝煌歷史 “紙村”祖師爺是蔡倫

  “蔡倫造紙不成張,觀音老母說藥方。張郎就把石灰燒,李郎抄紙成了張。”流傳在北張村一帶的民謠講述了蔡倫實驗造紙、攻克一道技術難關的故事。
 

  以前北張村外還有一座“蔡子墳”,據說葬者是蔡倫后代中造紙手藝精湛并教授北張村的先民學習造紙的一位師傅。相傳公元121年,蔡倫因受牽連,朝廷派人讓他去京都接受審判,蔡倫不愿忍受這種屈辱,便在他的造紙發明地和封地龍亭縣服毒自盡,蔡倫家族中人也受到連累,蔡倫后人四處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經子午道越秦嶺,向北走出秦嶺山口時將當時這最先進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傳播給北張村一帶。
 

  “文革”以前,北張村每家造紙作坊的墻壁上都供奉著造紙祖師爺蔡倫的神像,村南村北還各有一座蔡倫廟,供奉著“紙圣蔡倫祖師”,接受紙工和村民的頂禮膜拜。張逢學老人向我們介紹,過去村里每年農歷大年三十還舉行盛大的蔡倫廟會。
 

  “倉頡字,雷公瓦,灃出紙,水漂簾。”流傳下來的北張村民謠,證實了北張村所在的灃河一帶造紙的歷史悠久,也描述了最早紙的誕生。張逢學解釋說,天下雨時,河水暴漲,山中有些樹木和麻類等含有大量纖維的植物被帶入河中,在自然原始堿和水的作用下變成稀薄的原始紙漿,漂到岸邊廢棄的竹門簾或樹枝上聚集,太陽曬干后揭下來,就是一張自然紙。
 

  “國寶”人物  一個叫張逢學的“活化石”

  張逢學老人67歲,讓一輩子造紙的張老最感光榮和自豪的歷史是,2002年6月27日他受美國國家博物館邀請,參加了在華盛頓舉辦的第36屆史密棱民俗生活藝術節,他向來自53個國家的10萬民眾表演了北張村的中華傳統古造紙技術,在中國傳統造紙工藝展區每天游客爆滿,令他們驚嘆不已。
 

  說起其他國家的手工造紙工藝,“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最先進,他們的方法太笨,速度太慢!”張逢學老人回憶起來仍顯得很得意,“德國人造紙時模具離不開紙,必須要等到紙干得差不多了才能分開。我們造10張他們才造一張,我能用他們的工具造,他們用咱的工具造不出紙。”張逢學的表演震撼了其他國家的造紙工匠,張逢學和中國這種古老的造紙術隨即在美國的著名專業雜志《The Silk Road》(絲綢之路)上作了詳細介紹。會后,張逢學帶去的十刀紙被外國游客以每刀150美元的價格搶購。
 

  2005年9月,由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帶團的“陜西省民間藝術家代表團”,請張逢學作為長安蔡倫造紙術的老藝人赴北京,參加了“首屆華夏民俗文化節”。
 

  前幾天有個新加坡的華人打電話找張逢學預定5刀白麻紙。張老拿出三年前保存在塑料袋里的一壘白麻紙,不禁讓人驚嘆紙張顏色仍然白亮如初。張老很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用穰造的白麻紙韌性好,耐保存,其書畫作品百十年后拿出來仍然跟剛畫的一樣,遺憾的是現在書畫大都改用現代宣紙,白麻紙基本上沒什么人用了,偶爾有西安美院的老師、學生或者長安畫派的一些老畫家書畫用,還有一些來旅游的外國游客、華僑買回去當紙藝術品。
 

  后繼無人 傳統紙匠成當地最差職業

  馬松勝家的后院,有一堆3年前從陜南秦嶺的深山里買來的枸樹皮,這種一年生的灌木纖維是最佳的造紙原料。馬松勝和張逢學等人仍在用它造一種歷史名紙——白麻紙。白麻紙自唐沿襲至清就用作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被歷代視為精品。隋唐時白麻紙還傳入了朝鮮、日本等國!逗鬂h書》中記載:“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蔡倫開創的利用植物類纖維為原料的造紙法,北張村的人們至今仍在沿用。
 

  據馬松勝介紹,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的幾道工序,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然后在大鍋里蒸一天一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里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干凈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壓成松散狀,之后還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馬松勝17歲開始造紙,他一邊用一塊特制的模型從紙漿里“撈”紙,一邊熱情地向記者解說,北張村跟他見過的其他地方的手工造紙相比是最先進的,陜南人造的紙粗糙,南方人造的紙韌性不夠。話語間馬松勝對家鄉這種古老的手工造紙工藝充滿自豪和崇拜。
 

  馬松勝在一塊長方形木架子上擺好竹簾,用兩根小木棍將小竹簾卡住,這便是抄紙的主要工具——竹簾模型。他雙手握住木架兩端,先將竹簾的一端稍微傾斜插入紙漿槽中,挑起來后,再將另一端完全緩緩地沉入,大約五六秒鐘后迅速將竹簾撈上來,一張紙就在竹簾上浮出來了。“別小看這一撈,造紙的精髓與技術的高低都在于這一撈,手撈紙漿量的多少,全靠個人經驗,就跟瓦工砌墻的熟練程度一樣,”馬松勝揭下兩頁濕紙,顯得很自豪地對我們說。
 

  張逢學家是北張村唯一一家專營造紙的,其他造紙作坊僅僅是作為一個“副業”,因為造出來的這種紙“太不掙錢了”,他向記者說,“一天頂多抄紙十三四刀,每刀掙兩塊多錢,一家人忙一天也只能賺個三十來塊。這還是行情最好的時候,因為手工紙的用途極其有限,經常會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所以,北張村的造紙作坊在一年一年地減少,昔日人人尊敬的紙匠如今成了最不受歡迎的職業。張逢學也是唯一一個教給兒子造紙技藝的老紙匠。當記者問到有沒有打算再傳給自己9歲的孫子時,老人顯得很有難處地說,“孫子對這不感興趣,將來念書念得好總比這造紙掙錢。”
 

  現實困惑 古造紙術即將成為傳說

  2005年是“蔡倫紙”誕生的1900周年,古代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記者問張逢學如果有人向他學這門手藝他愿不愿教授時,老人斬釘截鐵地說:“教!只要他肯吃苦我肯定教!”
 

  北張村的村長馬建偉在接受采訪時也談到,受現代造紙工藝的沖擊,手工造紙的用途和經濟收入大大減少就是北張村等地方的古老工藝面臨滅絕的根本原因。他向記者談了自己的設想:希望政府主導、村民集資,在北張村建一個展覽館或者博物館,作為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選一批青少年學習古造紙工藝,這可以增加村民的旅游收入,也讓這種正統的蔡倫造紙手工藝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在日本、美國等西方國家,手工紙已經上升為一種高檔工藝品用于文物展覽,與這些國家相比,北張村的手工造紙卻成了一種廉價的生產,F在北張村造的白麻紙每張僅為0.25元人民幣,而在國外的展覽會上每張卻高達6-7美元。
 

  據悉,在浙江、云南、貴州等地也存在著許多古老的造紙作坊,但像北張村這樣還延續著傳統古蔡倫造紙法的地方很少見。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世界造紙歷史學會會員李仿是從北張村走出去的紙文化研究專家,他提出“世界紙根在中國,中國紙根在古長安”,得到了世界造紙歷史學會眾多專家的認可,他說,北張村的蔡倫造紙術跟《天工開物》中關于造紙工序的記載幾乎一模一樣,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發明造紙術的一個縮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古長安地區的北張村建立“天下第一紙展覽館”,更好地弘揚保護北張村紙文化,成為一個紙文化旅游景點。
 

  權威發聲 人們在北張村看到了什么

  文化遺產要防止外流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評選專家、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對以北張村為代表的古手工造紙工藝的保護,第一,要盡可能加大搶救力度,可以建立博物館,將整個造紙工藝的流程全面記錄、將工具等實物保存,更好地研究挖掘其文化價值;第二,當地政府要加大保護力度,特別是防止少數外國人以參觀為名進行“偷竊”。這是我們傳統優秀文化資源,是一種地方性的“文化知識產權”。
 

  樹立“國寶”概念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主任王建新教授認為,北張村為代表的傳統造紙工藝完全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對于北張村的造紙工藝要挖掘出它的獨特性和歷史文化價值,首先需要文物保護部門和有關專家制定全面的保護規劃,投入經費進行扶持。其次,要學習日本,將民間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人作為“國寶”來保護,使其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勿從經濟角度看待文化遺產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合忠說,現在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非常高,但一些地方也存在著重申請、輕保護,重形式、輕內涵的傾向。許多地方都是從經濟的角度看待文化遺產,“伸手要錢比誰都積極”,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視、保護得不夠。
 

  民間事還得民間辦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苑利表示,“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各級行政部門可以越俎代庖,這種行為不但會嚴重挫傷民間社團組織保護遺產的積極性。民眾才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民間事民間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民間文化本色。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蔡倫造紙術再現 非遺項目傣族手工造紙技藝首次亮相上海
  
造紙術蔡倫入選最有影響力100位發明家
  
蔡倫造紙術在富陽村寨“復活”

 


 

分享到: 下一篇:發達國家飯店提供木質原漿紙將得罪食客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